基础油:多为矿物油(如石蜡基、环烷基润滑油),部分高端场景会使用合成油(如聚烯烃、酯类油),基础油决定了淬火油的基本冷却性能和稳定性。
添加剂:根据性能需求添加,常见类型包括抗氧化剂(延长使用寿命)、清净分散剂(防止油泥生成)、消泡剂(减少淬火时的泡沫)、催冷剂(提升冷却速度)等,可针对性优化淬火油的冷却特性和使用性能。
实现相变强化:将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的工件浸入淬火油中,油的快速冷却促使工件内部形成马氏体等硬脆组织,显著提高工件的硬度、耐磨性和强度。
控制冷却速度:不同金属材料和工件形状对冷却速度要求不同,淬火油可通过调整成分实现特定的冷却曲线,避免工件因冷却过快产生裂纹,或冷却过慢导致硬度不足。
均匀冷却保护:淬火油能均匀包裹工件表面,减少冷却不均导致的工件变形或开裂,同时隔绝空气,防止工件高温氧化。
普通淬火油:冷却速度中等,适用于一般碳素钢、低合金钢工件的淬火,如螺栓、齿轮等。其冷却曲线平稳,能减少工件变形,应用范围最广。
快速淬火油:添加催冷剂(如磺酸钡、石油磺酸盐),冷却速度比普通淬火油快 30%~50%,适用于大型工件或低淬透性钢材(如 45 钢),确保工件心部也能淬硬。
超速淬火油:冷却速度更高,适用于要求高硬度的工件(如轴承滚子、刀具),尤其适合在连续式淬火设备中使用。
等温淬火油:冷却速度先快后慢,能使工件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保持稳定冷却,用于贝氏体等温淬火,获得强韧性结合的组织(如弹簧钢工件)。
矿物型淬火油:以矿物油为基础油,成本低、来源广,适用于大多数常规淬火场景,但高温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相对有限。
合成型淬火油:以合成油(如聚 α- 烯烃、酯类)为基础油,具有更高的闪点、抗氧化性和低温流动性,适用于高温淬火、精密工件或恶劣环境(如低温地区),但成本较高。
通用淬火油:适用于多种材质和工件的常规淬火,通用性强。
真空淬火油:专为真空淬火工艺设计,低蒸气压、高稳定性,可避免真空环境下油的挥发和污染。
光亮淬火油:添加光亮剂,能减少工件淬火后的氧化和脱碳,使工件表面保持光亮,无需后续抛光(如精密轴承、刀具)。
高温区(600~800℃):需足够快的冷却速度,确保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(避免珠光体生成导致硬度不足)。
中温区(300~500℃):冷却速度需适中,减少马氏体转变时的内应力,防止工件开裂。
冷却性能可通过 “冷却速度测定仪” 按标准方法(如 GB/T 30574)检测。
闪点:指油蒸气能被点燃的最低温度,直接关系到淬火过程的安全性。淬火油闪点一般不低于 180℃,避免高温工件引发火灾。
黏度:影响油的流动性和冷却速度。黏度适中可保证油在工件表面的良好流动性,过大则冷却速度慢,过小则油膜易破裂导致冷却不均。
凝点:低温环境下油不凝固的最低温度,北方地区需选择凝点低(如 - 20℃以下)的淬火油,避免冬季使用时流动性下降。
酸值:反映油的氧化程度,新油酸值应≤0.05mgKOH/g;使用中酸值升高会导致油变质、腐蚀工件和设备,需及时处理。
抗氧化性:淬火过程中油长期处于高温状态,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油泥、有机酸,导致冷却性能下降。优质淬火油需添加抗氧化剂,延长使用寿命(通常可循环使用 1~3 年)。
热稳定性:高温下不分解、不沉淀,确保长期使用后冷却性能稳定。
油温控制:淬火油的冷却性能受油温影响较大,需通过冷却系统(如换热器)将油温控制在规定范围(通常 30~60℃),油温过高会降低冷却速度,过低则黏度增大。
油位与搅拌:保持油槽油位充足,避免工件露出油面;通过搅拌装置(如循环泵、搅拌器)使油液流动均匀,减少局部温差导致的工件变形。
工件预处理:工件淬火前需去除表面油污、氧化皮,避免污染淬火油。
性能检测:定期(如每 3 个月)检测冷却速度、酸值、黏度、闪点等指标,当冷却速度下降 10% 以上或酸值超过 0.5mgKOH/g 时,需进行处理。
净化处理:通过过滤(去除杂质、油泥)、离心分离(去除水分)等方式净化油液,恢复部分性能。
补充与更换:当油液性能严重劣化(如冷却速度无法恢复、大量油泥生成)时,需更换新油,更换前需彻底清洗油槽,避免旧油残留污染新油。
安全防护:淬火油属易燃物,油槽需配备防火装置(如灭火系统、油温报警仪),操作人员需穿隔热服、戴防护手套,避免高温油溅伤。
环境环保:废弃淬火油属于危险废物,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,禁止随意排放,避免污染土壤和水源。
选型匹配:根据工件材质(如高碳钢需快速冷却,合金钢可稍慢)、形状(复杂工件需低应力淬火油)、工艺(真空淬火选专用油)选择合适类型的淬火油,必要时通过试验验证冷却效果。